本报记者 李凯旋 李贝贝 北京报道 5月5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对于5月份钢材市场的预期调查情况。这原本是一篇垂直于能源领域的文章,但却在结尾一句话道明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状态。“目前,钢厂亏损幅度扩大,或倒逼钢厂检修停减产,对5月份钢价形成一定支撑。但房地产市场恢复节奏较慢,预计5月份钢材市场维持震荡偏弱走势。” 2023年2月份至3月份,我国房地产市场复苏明显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一季度,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结束连跌行情,同比分别增长1.4%和7.1%。但是,进入4月份后,房地产行情却有些“急转直下”,并未延续复苏的行情,而是呈现多城成交环比大幅下降的态势。 五一楼市平淡 在刚刚结束的“五一”小长假,旅游几乎成为经济的最大赢家。但房地产在这个假期销售平淡,与如火如荼的旅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4月29日至5月3日,全国代表城市楼市成交规模较2022年“五一”同比增长约25%。不过,2022年“五一”基数较低,其若对比2019年“五一”的成交量,则是降幅超过20%。 以北京为例,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“五一”,北京新房成交面积为1.4万平米,日均成交面积同比2022年五一假期下降65%。此外,记者注意到,一线城市的成交量尚可,二三四线城市表现更加冷淡。 数据显示,2023年“五一”,重点三四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为36.2万平米,较2020—2022年“五一”日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3%。 此外,新房和二手房市场也有明显的分化。记者注意到,在“五一”期间,各城市的新房项目依靠折扣、返现、赠送家居产品等方式来“赚吆喝”,售楼处还算有人气。而二手房市场就显得冷清一些,带看量明显下滑。 北京海淀区的一位房产中介对记者表示:“假期经纪人基本上都在门店,带看量非常少。很多客户都不在北京,去外地旅游,看房的积极度不高。” 4月份楼市转冷 事实上,楼市的转冷从4月份就开始了。易居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4月份,全国重点50个城市新房成交面积为1896万平米,环比下降27%,同比增长30%。同比来看,新房交易在连续20个月下降的情况下,2023年2月份至4月份保持了正增长的态势,但增速在收窄。 易居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4月份,全国50个一、二、三四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分别为277万平米、1048万平米和571万平米,环比分别下降14%、24%和35%。具体到城市而言,全国仅有6个城市成交行情没有出现下滑,即西安、北京、东营、成都、合肥和深圳。 “不一样了,跟二三月份不一样了。四月份,新房市场还好一些,二手房市场业主下调挂牌价已经成为基础操作。前期疫情积累的需求差不多释放完了,但市场的预期实际上还是没有明显改善。”北京朝阳的一位房地产中介人员对记者表示。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4月份,北京新房成交规模约为90万平方米,环比增长约两成,同比增长亦超过两成。“但4月中下旬,北京新房市场表现出一定的疲软态势,项目到访量出现回落,核心区市场活跃度相对稳定,外围区域市场热度则是有所下降。”中指研究院方面表示。 二手房市场遇冷的态势更加明显。数据显示,2023年4月份,北京二手房成交约1.3万套,环比下降超过3成。北京二手房的挂牌量已经突破11万套,但截至4月26日,4月份仅成交12101套,环比下降26.2%。 高挂牌量不仅仅只在北京一座城市中出现。数据显示,2023年4月份,杭州二手房挂牌量达到了21万套,创下历史新高,但成交量仅有7000套,是3月份成交量的2/3左右。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新房市场有所回调。上海链家研究院监控到的数据显示,2023年4月份,上海全市共成交新房7093套,环比下降22%,成交金额为462亿元,环比下降24%。 市场后续怎么走? 进入4月份之后,行业对于市场后市预期不算乐观,多位房企内部人士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比较难,疫情所带来的积累效应基本上已经释放完毕,但楼市情况实际上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前。”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:“2022年,市场销售起不来,预期差,还能说是受疫情影响。现在疫情防控政策早放开了,很多行业的经济都有明显复苏,房地产的预期还是不行。出个利好政策最多是股票有动静,传不到销售端。” 那么,4月份楼市销售不力是否意味着房地产此轮复苏行情终结?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随着各地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及宏观经济逐步修复,二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渐趋于稳定,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一季度会有小幅增长。 陈文静预计,5月份的新房销售会保持一定的规模,但城市的分化行情依然会加剧。热点城市在供给放量和土拍情绪上升的因素带动下,市场活跃度有望保持。但对于大多数城市,市场调整的压力依然比较大。 责任编辑:张蓓 主编:张豫宁 来源:华夏时报 |
王母正龙花园选房大会。深圳新闻网2024年10月9日讯(记者
随着最近国家楼市利好政策叠加推出,“组合拳”效应开始显